1955年,省工业厅接管水城铁厂,观音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观音山铁矿也成为水城铁厂的原料供应基地。水城铁厂广禾配资,观音山铁矿两个项目同时开工,正当建设得如火如荼时迎来3年困难期,铁厂和矿山建设被迫终止。熬过3年饥荒后省工业厅重启水城铁厂项目,没想到北部湾事件和苏联百万大军陈兵北国边界,出于备战考虑中央领导不得不进行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在第三道国防战线内建立第二套工业体系,以备战时能保持生产力,向战场不间断地提供战略物资。三线建设布局囊括整个西南三省的云贵川地区,为何如此重视西南的三线建设,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还有利于支援山区的工业建设。三线建设时期落户云贵川的项目无法用数字去形容,落户贵州的项目多达上百个,而且都是当时最为先进的重工业领域。
展开剩余80%水城区观音山铁矿就是三线建设时期在贵州的重大项目之一,主要是为水城钢铁厂提供原材料。1965年,1000多人的队伍进驻观音山,1000多人中大部分是鞍钢援建水城钢铁厂的技术员和工人。经过几年的奋斗,观音山从一个野兽出没、森林茂密的山沟变成一座容纳3万多人的小城,街道、商店、银行、邮局、食堂、学校、礼堂、电影院、公安局等生活设施齐全,3万人的生活区比水城县县城还要大,要知道60年代的水城县县城也就2万多人。
1975年,铁矿石开始从观音山源源不断地向外运输,目的地是刚开工生产的水城钢铁厂。近万人的矿工在矿山里忙碌,大型机器在运转,运输车来往于矿区与钢铁厂之间,将原本宁静的观音山变得异常热闹。水城钢铁厂有观音山铁矿的供应广禾配资,钢铁从水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外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铁矿出山的那一刻,钢铁外运的瞬间,不知有多少人掉眼泪,历经10年奋战的三线建设终于有了成果。
观音山铁矿区用原始建设办法解决基建设备问题,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扛过文革武斗和内乱,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繁华盛茂,使得观音山铁矿能够稳定而快速的发展。文革是一段让人难以抹去的伤痕,有位下放继承的知识分子,因海外有关系遭到批斗。“四清”在那个年代都不懂的人只知道跟风,特别是不明所以的人,造反派要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导致很多技术过硬的知识分子得不到合理利用,安排在不擅长的岗位,白天干活晚上批斗。
吴瑞昌,因有家属在海外生活而得不到信任,拥有机电技术的他被安排在不擅长的岗位。当时有一台发电机因为工人操作失误导致出现故障,吴瑞昌得知情况后飞快地跑到现场,但现场的管理员非要说他是来搞破坏,最后导致停工停产。空有一身技术而得不到发挥,对于一位技术员来说有多憋屈,但在那样的氛围、那样的环境下又显得多么的无奈。
观音山铁矿是名副其实的央企,职工的生活待遇更是没得话说,而观音山铁矿又有三线建设背景,享受到的生活待遇比地方机关还要好。稳定的收入,强劲的购买力,外加独立的物资供应链,使得观音山铁矿的生活区格外的热闹。偏僻的山间在10多年时间里冒出一座现代化小城,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通明,繁华程度不亚于贵阳城区,当时观音山铁矿还被誉为山间“小上海”。
技校是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教育机构,矿区从1000多人起步到80年代的1万多人,技校里培养出来的职工就占有大部分。当时技校就业很稳定,毕业就有工作,比上大学还早几年领工资,当时不管是家长还是年轻人都是极大的诱惑。当然技校只是矿区里的技校,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矿区的子女,若是当年对外招生的话,想必这里的技校报名单可能都被填满。据说当年矿区还想办职工高校,只是教育部不允许,要不然以矿区的实力,办起职工高校或者职业高校都是小儿科。
老国企还有不成文的规定,父母退休子女接岗,矿工的子女一般都很出息,好好读书上大学,毕业后就不像父母一样在老单位受苦。不过也有不争气的子弟,念不好书只能上技校,毕业后接替父母的岗位。接替父母岗位是矿区子弟混得最差的,也许他们只是认为混得最差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农民来说那可是高人好几等了。
铁矿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挖一点少一点,观音山矿区亦是如此挖一点少一点,随着资源的枯竭,开采量的逐渐减少,职工分流、下岗而不断离开这里,3万人的生活区开始走向冷清。开采之日至2015年关停,50多年的开采史交上1900万吨铁矿石的成绩后画上记号,“小上海”也因矿井的关停而失去原有的繁华,留下80多位退休职工成为观音山的守护人,回归宁静或许才是这里的最好归宿。最近有听说旧城改造,将观音山打造成三线文旅景区,若是真的,老矿区又焕发青春,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广禾配资,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发布于:天津市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