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却有水击石穿的奇迹。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各单位立足业务领域、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切口小、落点准的“微改革”“微创新”聚点股,将发展堵点作为改革支点,将管理痛点当成改革触点,执改革之笔,书发展答卷,涌现出了一个个“微改革”典型案例,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持续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在刚刚胜利结束的九三阅兵中,由国产战机组成的空中梯队与空中无人作战方队组成的地面装备矩阵引发了“全民点赞”。这些守护蓝天的战鹰,不仅彰显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跃升,更让全国人民对其背后的研制团队充满好奇。成都所正是孵化出这些先进国产装备的骨干力量之一。作为改革微案例系列文章之一,本文将聚焦成都所如何通过培养机制创新,构建体系化人才队伍,揭开“辈有英才育战鹰”的深层密码。
言传身教,是人才培养的精神底色
言传身教在一代代航空人之间薪火相传,为中国航空工业筑牢了坚实的人才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所型号总师王海峰的成长历程,便是这一精神最鲜活的注脚。1980年,16岁的王海峰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填报志愿时,满怀“英雄情结”的他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1984年,王海峰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成都所,刚踏入职场便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机遇——歼10项目。

宋文骢院士像
1987年,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首次招收研究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积累和对航空技术的热忱,王海峰通过全国统考成为了宋文骢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为飞行控制。多年后,回望这段求学与工作经历,他对恩师宋文骢的言传身教仍记忆犹新:“作为宋总的学生,我们在他身上学到的不只有知识,更有对待工作的态度。宋总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是心无旁骛地好好搞技术,不受外界的影响;二是宋总主张技术民主、人尽其用,敢于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到型号研制中‘挑大梁’, 培养出一支技术水平高,敢打硬仗的青年技术队伍;三是有担当、不推事,宋总一直是这样做的,有责任他自己担着,有荣誉则是大家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所型号总师王海峰(右一)聚点股
2002年入职成都所的研究员薛龙献,至今对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记忆犹新。彼时,他与其他年轻同事一同在返聘的退休老同志带领下开展工作,前辈们的身影,成为他职业生涯初期最深刻的印记。
其中一位便是肖福生——作为当年从沈阳南迁成都的首批建设者,肖福生不仅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更以精湛的技术功底覆盖飞机设计的每一个系统与环节。当时,薛龙献的工作涉及为歼10设计定型发图,需将老一辈手绘的图纸转化为电脑软件图纸并优化改进。他说:“面对起落架收放作动筒尺寸的设计逻辑、关键细节的处理依据等疑问,肖老师总能耐心拆解,从设计原理到实际应用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不仅掌握操作方法,更理解背后的技术逻辑,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文化氛围,是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成都所的阅览室墙上有一副张爱萍将军来视察时的题字,上书硕大的“创新”二字。王海峰表示:“‘创新’二字就是我们的‘发展之本’。从技术突破、体系构建到人才培养,创新基因已经深深贯彻到成都所的所有工作中。”在对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之下,成都所的科研队伍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崇尚技术。搞航空一定要实事求是,技术面前人人平等,工作中要充分贯彻“技术民主”,才能形成巨大的团队凝聚力。二是军人作风突出。如宋文骢一样,成都所的航空前辈们很多都出身部队。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勇担当、敢付出、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最终铸就了一支勇于创新、作风顽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才队伍。

成都所设计研发人员开展工作研讨
王海峰认为聚点股,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塑造一种对大家都相对公平、有利的上升环境,让愿意干事、有能力干事、善于创新的人才尽情施展能力,最终成长为各领域重要的骨干力量。
而薛龙献讲的另一个故事,也体现出成都所这种人才培养氛围的有效性。几年前,一位博士入职了薛龙献领军的机电部。在一次团队攻关中,这位年轻人成功计算出一个项目的关键性能。工作过程中,薛龙献发现这位年轻人能力很强,就推荐其直接向当时担任成都所总设计师的王海峰汇报。
一位入职不到三个月的新人,可以跨越管理层级直接向总师和院士汇报工作,这是在很多单位都难以想象的现象,但在成都所就是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只要技术上说得对、说得清,不管是什么职务,都可以成为这一领域的“话事人”。
体系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流水线”
除了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千里马”也要靠伯乐的眼睛与体系的培养。王海峰、薛龙献的成长经历,也是成都所重视人才培养、拔擢创新型人才的体系化工作的缩影。
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复了由宋文骢牵头的飞机总体设计单位上报的型号设计师系统组建方案。第一批型号副总设计师有7位同志。后来,随着研制工作的进展,前后又有十多位年轻同志进入副总师团队,他们发挥各自所长,组织团队完成重大技术攻关,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带领全体参研人员共同成长进步,形成了勇攀高峰、创新奋进的团队氛围。

成都所设计研发人员春节坚守岗位
从那时起,为了将以创新为灵魂的团队精神持续传承下去,成都所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面对装备研发,成都所分设总体、气动、结构、强度等九十多个专业团队,完全覆盖飞行器设计的所有需求。“如果将航空器研发体系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专业就像树根,根要深,树才稳。树干就是研制条件、研制流程和人才队伍构成的,树干要粗,树才健壮。树上的果实,才是装备产品。”王海峰这样说道。
为了让“树根”“树干”和“果实”同时“耦合”在专业人才身上,成都所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先“通才”,再“专才”。王海峰表示,进所的年轻人,最开始的3至5年什么工作都可能会接触到。“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发现这个年轻人适合干什么、擅长干什么,能够确定他的专业方向。入所6至8年后,工作本身就可以体现这个年轻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是不是能带头了,我们叫‘冒出来’。”

成都所2025年新员工培训
如今的成都所,创新已深入其发展基因,“树木”林立,“果实”累累。现在,成都所正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更高平台,以双向人才培养通道为桥梁,与传统的军工类院校和新兴综合性大学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铺开厚植创新沃壤。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支不断有“源头活水”加入的人才队伍,将会更加高效与强大,将会推出更多的新锐战鹰,闪耀阅兵场,守护祖国蓝天!
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